发布时间:2025-11-04 10:01:28 发布者: 阅读数次:37 次
2025年10月30日,“求真致用 薪火相传——中国科学社成立110周年暨《科学》创刊110周年座谈会”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召开。
本次座谈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,《科学》杂志编委会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、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、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承办。《科学》杂志主编、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溢滔院士,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吴岳良院士,《分子植物(英文)》主编、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院士,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杜德斌教授等专家出席活动并作报告,《科学》杂志编委、中国科学社社员后人、作者代表等各界人士约120人参加本次活动。

1914年,任鸿隽、赵元任、杨杏佛等中国留学生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,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办了“科学社”,1915年更名为“中国科学社”。其宗旨为“联络同志,研究学术,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”,旨在将现代科学思想和体系引入中国。1915年1月,该社创办的《科学》月刊在上海问世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杂志。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现代科学体制的奠基者,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、科学研究机构,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科学图书馆。今年恰逢中国科学社成立与《科学》创刊110周年,各界人士齐聚一堂,共同庆贺这一纪念性的时刻。
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鸣代表主办单位致辞。张书记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科学社和《科学》杂志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定基石的历史贡献,并指出,在当下科技强国的征程中,《科学》杂志这样的平台既是传播前沿科技的“桥梁”,也是凝聚科技工作者共识的“纽带”;而它110年坚守的“求真致用”精神,更是我们破解当下难题的“金钥匙”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始终将守护和传承“求真致用”的精神作为己任,做《科学》杂志的后盾,未来将从坚守初心、守正创新、拓展价值三方面发力,携手各方,让“求真致用”的精神代代相传,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。

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鸣
在院士寄语环节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溢滔院士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同《科学》杂志之间的深情厚谊,对《科学》杂志寄予的殷切期望。曾院士在发言中指出,《科学》杂志的卓越成就来自一代代科学家的支持和无私奉献,陈省身、杨振宁、李政道、周光召、朱光亚等科学前辈为《科学》杂志的发展倾注精力,建言献策,为《科学》杂志撰写文章,而且留下了珍贵的题词,成为《科学》杂志奋勇前行的宝贵财富。值此创刊110周年之际,叶叔华等16位院士欣然提笔为《科学》杂志,也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写下了深情的寄语和祝贺。
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溢滔院士
《科学》杂志主编白春礼院士以《笃守科学之魂 筑牢体制之基——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的110年跨越》为题作了主旨报告。白院士回顾了中国科学社与《科学》杂志的百年征程,指出中国科学社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既在于大力弘扬了科学精神,更在于开创性地踏上了中国自主科学体制的构建之路。站在先贤肩膀上回望百年征程,更应该看清未来前行的方向。当我国科技逐步进入并跑和领跑阶段时,我们需要为科学精神赋予新的时代精神,升华先贤们给中国科学所注入的“求真致用”之魂。“求真”之魂,需要从“解决问题”向“提出命题”升华;“致用”之魂,需要从“科学救国”向“构建人类未来”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演进。结合历史,着眼当下,白院士对本土知识、交流、组织、人才体系的体制构建进行了梳理,呼吁建立“研发、网络、底座、转化”的创新生态,并号召人人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参与者。

《科学》杂志主编、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
在接下来的交流发言环节,三位专家分别从科学精神传承、学术阵地建设、科创战略布局三个维度,为我们诠释新时代如何续写“科技强国”的华章。
吴岳良院士聚焦“周光召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”,以亲历者的视角深情回顾了周光召先生深耕科研、为国奉献的壮阔人生,深入解读其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。吴院士指出,周光召先生的科学精神在于实事求是、理性质疑、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,他的家国精神在于始终以国家需要为重,无私奉献,为“两弹一星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,同时甘为人梯,致力于人才培养,推动科技体制改革,促进科学环境的优化。自担任《科学》杂志复刊主编以来,周光召先生一直在努力建设中国科学的公共话语平台,这也体现了他的知行合一。我们缅怀周光召先生最好的方法,就是要守护、传承、弘扬他的科学精神、家国情怀,早日建成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和教育强国,为人类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贡献。

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吴岳良院士
韩斌院士以“以期刊为阵地,增强学术影响力、提升话语权”为主题,诠释学术阵地对增强学术影响力的支撑作用,破解本土期刊如何引领国际学术。韩院士分享了《分子植物(英文)》的发展和成为国际学术顶刊的历程,提供了建设一流学术刊物的宝贵经验。

《分子植物(英文)》主编韩斌院士
杜德斌教授着眼全球格局,解读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——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”。杜教授在报告中指出,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国家战略,极具战略价值,通过多维度的解读,深入剖析我国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近况、优势与短板。

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杜德斌教授
本次活动通过回顾中国科学社与《科学》杂志的发展历程,重温了“求真致用”的科学精神,进一步凝聚了“科技自立自强”的共识,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思想动能与实践力量。
